一、需求认知之误
(一)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混淆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常常会陷入将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混淆的误区。用户需求往往是表面的、具体的,而产品需求则需要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和转化。例如,用户可能说 “我想要一个更快的软件加载速度”,这是用户需求。但产品经理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加载速度这一表面需求,而要思考用户为什么需要更快的加载速度,是因为他们希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思考,产品经理可以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比如优化软件算法、减少不必要的功能模块等,以实现更快的加载速度,同时提升用户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可以通过用户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背后的动机和痛点,从而更好地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同时,加强可行性分析和需求评审,确保产品需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需求评审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部门的人员参与,如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市场人员等,从不同角度对产品需求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二)老板需求与产品需求混淆
很多产品经理在面对老板需求时,往往会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老板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其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板的需求就是产品需求。产品经理需要强化需求追溯,深入理解老板需求的场景和来源。例如,老板提出要增加某个新功能,产品经理可以通过与老板沟通,了解老板提出这个需求的背景和目的,是基于市场竞争压力、用户反馈,还是其他因素。
在理解老板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经理可以采用拖延战术合理安排优先级。如果老板的需求不是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可以向老板说明当前项目的进度和资源情况,争取将老板的需求安排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开发。同时,产品经理也可以通过与老板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共同探讨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发明与创造混淆
创新型产品经理常常会将一个新的 idea 直接当成创新来执行,而忽视了商业化、规模化等实际问题。发明是在实验室里的新东西,往往限定了前提条件,在商业性验证、市场推广、规模化等方面可能考虑不足。而创造则是产业级的一个改变,能够商业化、养活团队、规模化,并真正抵达用户并让用户接受。
产品经理在进行创新时,应该专注于最小核心问题,解决最核心的用户痛点。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断完善产品功能,满足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确保产品能够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同时,要考虑产品的商业化前景,确保产品能够养活团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以己代人
当产品经理急于求成或者找不到目标用户时,很容易以自己的需求取代用户需求。产品经理往往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但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在设计产品时过于自信,忽视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为了避免以己代人,产品经理要学会倾听不同观点,多与那些敢于批评自己观点的人沟通。无论是小用户量的产品还是大用户量的产品,都要抽时间了解真正用户的需求和感受。可以通过用户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需求痛点和期望。同时,要把用户当人看,而不是仅仅当成数据看。数据虽然重要,但容易掩盖用户人性化的需求。产品经理要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使用场景等方面,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二、工作流程之坑
(一)需求传递陷阱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成为需求的 “传话筒”,仅仅将需求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样的做法会让产品经理失去自身的价值和创新能力。
要摆脱这种困境,产品经理首先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在接到需求时,不能盲目地进行传递,而是要分析需求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背后的真正目的。例如,当老板提出一个新的需求时,产品经理不能仅仅是将这个需求传达给开发团队,而应该思考这个需求对产品的整体战略有何影响,是否与用户需求相契合。
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与老板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老板提出需求的背景和期望,同时也向老板反馈自己的专业意见。通过沟通,双方可以共同探讨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按照老板的指令行事。
此外,提升专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产品经理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需求传递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产品的成功贡献更多的价值。
(二)主观设计误区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经理有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业务流程,而忽视了用户的需求和感受。这种主观设计往往会导致产品的成功率降低,因为产品最终是要面向用户的,如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产品就很难获得成功。
为了避免主观设计的误区,产品经理应该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可以通过用户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需求痛点和期望。只有真正了解了用户,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保持与用户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经理应该不断地与用户进行沟通,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用户的反馈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计方案,提高产品的质量。
以用户为中心是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无论是产品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还是用户体验设计,都应该以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为目标。
(三)文档撰写之难
产品文档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产品文档常常会因为专业名词过多、逻辑结构混乱而让人不知所云。这不仅会影响开发团队对产品需求的理解,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沟通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品经理在撰写文档时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概念。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如果必须使用专业名词,应该在文档中进行解释说明,确保读者能够理解。
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充分思考规划文档的结构。在撰写文档之前,应该先确定文档的主题和目的,然后根据主题和目的来规划文档的结构。文档的结构应该清晰明了,层次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可以使用标题、目录、段落编号等方式来组织文档的结构,使文档更加规范、整洁。
(四)项目管理之乱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混乱的情况,无人跟进问题,那么很容易导致项目失败。项目管理需要明确职责,协调合作,重视时间和人力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首先,明确职责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在项目启动之前,应该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职责不清或任务重叠的问题。
协调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人员,需要大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项目目标。产品经理应该发挥协调作用,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重视时间和人力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项目延期和资源浪费。在项目启动之前,应该制定详细的时间计划和人力计划,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和资源分配。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进度延误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职业发展之碍
(一)转岗之困
转岗产品经理并非易事,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容易陷入盲目学习的陷阱。他们从各类平台吸收大量理论知识,却缺少对产品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无法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体系。久而久之,很容易变成 “假性勤奋”,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要想成功转岗产品经理,首先需要了解转岗路径。不同岗位转岗具有不同的优劣势,比如从技术岗位转岗,可能对产品的技术实现有更深入的理解,但在用户需求把握方面可能需要加强;从市场岗位转岗,可能对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有较好的敏感度,但在产品规划和技术理解上可能存在不足。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些优劣势,才能更好地制定转岗策略,提高转岗成功率。
同时,要避开心态和技能上的大坑。例如,为了缓解焦虑无休止地刷网文,这不仅难以找到优质、系统的回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心态上要摆平,不能犹豫不决不坚定,挑三拣四只想要最好的,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不能间歇性发力。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自己的转岗决心,遇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二)择业之难
1. 行业选择之惑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行业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选择一个好的行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职业发展少走很多弯路。然而,产品岗位换行往往是痛苦的,因为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壁垒,换行意味着需要重新积累业务知识和经验。
一方面,有人认为头部公司优于行业选择。进入头部公司,能够接触到更先进的产品理念、更专业的团队和更丰富的资源,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业务特点和需求差异较大,即使在头部公司,如果行业选择不当,也可能会面临很多冲突和困扰。
例如,从传统制造业转岗到互联网行业,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节奏、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技术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之前积累的经验在新行业中并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2. 公司大小之择
在选择公司时,产品经理常常会面临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抉择。小公司通常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相对较少,业务也可能不够垂直,容易给人一种外包感。在小公司,产品经理可能需要承担多个项目,工作内容比较杂,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然而,小公司也有其优势。比如决策流程短,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工作氛围相对轻松,有更多的机会尝试新的事物。
大公司则流程较长,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在大公司,产品经理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沟通和协调上,而且晋升难度也比较大。但是,大公司通常更注重规范和流程,能够提供更系统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同时,大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也更大,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大型项目,做出出彩的成绩。
3. 导师有无之重
对于产品新人来说,自学往往难以胜任复杂的业务。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业务导师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业务导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时指出产品新人在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因此,产品新人在择业时,应尽量选择有业务骨干带领的公司。在这样的公司里,能够更快地积累项目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业务导师的交流和学习,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的产品理念,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日常工作之失
(一)边界不清与精力错配
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面临各种任务和挑战,然而,如果边界不清,就很容易导致精力错配。例如,有些产品经理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业务同学一起出差洽谈项目等杂事上,而忽略了自身产品专业能力的提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约有 60% 的入行不久的产品经理存在职责边界不清晰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会对项目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
产品经理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职责是产品规划、设计和管理。在精力分配上,应首先保证产品能力扎实过关。比如,投入更多时间去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进行市场调研、优化产品功能等。只有当产品专业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去考虑提升拓展能力,如学习通用知识、团队管理等。
如果一开始就基础能力不扎实却急于学习通用能力,就如同在还没学会走的时候就想跑,必然会掉入陷阱。这样不仅无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还可能因为精力分散而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平平,失去核心竞争力。
(二)红灯思维与封闭心态
红灯思维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常见的陷阱。具有红灯思维的人本能地否定外来事务,不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这会极大地限制产品的发展。
据调查,约有 40% 的产品经理在工作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红灯思维。例如,在产品规划或设计时,对于陌生的产品工作,红灯思维主导的产品经理会本能地觉得不行,甚至花大心思去论证不可行性,而不去深度思考科学的论证可行性。
这种封闭心态容易造成产品自嗨,产品经理在自己固有的有局限的认知下,自我陶醉,对新的产品设计持否定态度。就像把自己关在了产品的小黑屋里,自我欣赏,却无法接受外界的反馈和建议。
为了避免红灯思维,产品经理应保持开放心态。当有人提出不同观点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认真倾听、接受、思考。分析这个观点对不对,是否可以利用它来帮助自己成长。例如,可以组织团队内部的头脑风暴会议,鼓励大家提出不同的想法和建议,营造开放的讨论氛围。
(三)工作分工精细化陷阱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日益精细化,产品经理也容易陷入精细化陷阱。当人被工具化后,可替代性就会增强,失去核心竞争力。
以开发团队的调整为例,分离出系统设计组和技术开发组后,虽然从公司角度来看,分工更加流程化、精细化,有利于管理,但对于 “代码开发小组” 的成员来说,个人发展天花板就被牢牢限制。
产品经理要认识到,过于精细化的分工可能会让自己变成一颗螺丝钉,价值输出与机器相当。为了避免被工具化,产品经理应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积极参与跨部门的项目和合作,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影响力。例如,参与市场调研、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还能为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五、甲方之坑
(一)地位转变之难
在从乙方到甲方的转变过程中,产品经理面临着巨大的地位落差。在乙方时,产品经理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岗位,其他部门都围绕着他们转,甚至 CEO 也会时不时地与他们把酒言欢,搞好关系。然而,到了甲方,产品经理的地位直线下降,在业务部门眼中,他们与财务、HR 等部门的地位差不多,成为了服务人员。如果负责的是后端产品,地位可能还不如财务和 HR。
据统计,约有 70% 的从乙方跳槽到甲方的产品经理会在初期对这种地位转变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体现在心理上,还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比如,很多产品经理会抱怨自己变成了画原型的工具人,业务部门提什么需求都要接,连领导的需求也不能拒绝。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适应从 “婆婆” 到 “媳妇” 的身份转变。
在甲方,产品经理要承认自己的 “贤内助” 地位,为业务部门 “服好务”。这意味着要更加谦虚,主动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比如,可以主动跑去一线,询问店长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而不是等着业务部门来提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生存的空间。
(二)过于专业之弊
在甲方,产品经理处理的问题往往不是专业问题,而是协同问题。过于专业的产品经理往往不擅长协调和调动业务部门,因此很难做出成绩。
以解决公司财务账和业务账差异为例,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能力,关键在于如何说服 100 多个业务线的研发团队放下自己的 KPI,派专人来核对、溯源并处理这些差异。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学会调动资源,成立专项项目组,把各个业务线的老大都纳入其中,并每周向 CEO 汇报进度。
据调查,约有 80% 的甲方产品经理在处理问题时会过于关注专业问题,而忽略了协同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乙方时养成了一根筋讨论专业问题的习惯,而没有意识到在甲方,协调和调动业务部门才是工作的常态。因此,从乙方跳槽到甲方的产品经理要学会转变思维方式,从专业导向转变为协同导向,才能更好地适应甲方的工作环境。
(三)背锅达人之忧
在甲方,强调流程,出问题时容易有人负责。从乙方过来的产品经理往往因为工作环境过于单纯,第一反应是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合规解决问题,因此容易成为背锅侠。
为了避免背锅,产品经理要未谋胜先谋败,在处理问题时,该走的流程一定要走,该发的邮件一定要发,该通知到的人一定要通知到位。比如,在处理公司网站故障问题时,产品经理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明确责任,避免成为责任方。
据了解,约有 60% 的从乙方跳槽到甲方的产品经理曾经成为过背锅侠。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适应甲方的工作环境,没有掌握甲方的生存法则。因此,从乙方跳槽到甲方的产品经理要学会保护自己,合规解决问题,避免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