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一个常常引发热议的问题便是:先写需求文档还是先画原型?这个看似简单的抉择,实则困扰着众多初入职场的产品新人以及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无论是在大型企业还是小型创业公司,产品经理们都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权衡,以找到最适合自己项目的工作方式。
产品经理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从需求调研到产品设计,再到项目推进和上线后的优化,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而在需求文档和原型的制作顺序上,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分析先写需求文档和先画原型这两种方式的利弊,为产品经理们提供决策参考。
先写需求文档还是先画原型,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绝对,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项目的性质、团队的规模和工作流程、产品经理的个人习惯等。在一些情况下,先写需求文档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梳理产品的功能和需求,确保产品的方向正确。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先画原型则可以让产品经理更快地将想法可视化,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反馈。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探讨先写需求文档和先画原型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二、先写需求文档的观点
1. 帮助梳理功能逻辑
在撰写需求文档的过程中,产品经理能够深入地对产品的功能模块和逻辑流程进行思考,从而构建起产品的框架。例如,通过精心绘制产品结构图和逻辑流程图,产品的具体模块与功能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呈现。需求文档就如同产品构建的蓝图,为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品结构图展示了产品的具体模块与功能,如同建筑的架构图,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产品的整体结构。而逻辑流程图则详细说明了功能的具体步骤,如同建筑中的电路布线图,确保各个功能能够有序地运行。将这两者清晰地写出来后,产品的骨架便搭建了起来。
此外,在绘制产品原型和补充产品逻辑的过程中,产品经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清产品的细节。这就像是在搭建建筑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各个部分进行雕琢和完善,确保产品在最初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完善与流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后续可能出现的错误。
2. 辅助阐述产品需求
需求文档在需求评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就像是演讲时的 PPT,能够辅助产品经理更好地阐述产品需求。很多时候,仅仅依靠口头描述很难将产品的具体细节与逻辑说清楚,而结合着产品原型图,则会事半功倍。
十分建议将产品逻辑背后的理由和解释写入需求文档中,例如弹窗按钮突出的原因、添加功能结果页的目的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让产品经理在设计功能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质疑,减少功能逻辑潜在的缺陷。产品经理在撰写需求文档时,会对每一个功能的设计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不断地完善功能逻辑。二是能让他人更好地理解需求本身,增加沟通的流畅性。当团队成员阅读需求文档时,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功能的设计意图,减少沟通中的误解和歧义。
3. 减少沟通成本
需求文档对设计和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份重要的参考文档,就像一本需求词典。在他们遇到困惑的时候,能够通过翻阅需求文档,快速地解决疑惑点,从而省去了询问的过程。
这就要求产品同学在编写需求文档的时候,要尽可能细致。一份需求文档,除了原型图外,还应该写清楚开发注意事项与设计注意事项。开发注意事项包含页面间的跳转逻辑,每个组件的操作响应,操作之间的避让逻辑等;而设计的注意事项应该包含页面组件的表现优先级,组件的不同状态等。另外,如果牵扯到广告变现,还要将广告的请求时机,展示时机说清楚。
在产品实现正式开始之前,产品同学一定要对开发同学与设计同学说清楚原型图中的每个要点,确保他们对于需求的理解和自己达成一致。这样在推进产品落地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需求文档的参考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 产品存档
对于处于维护期的老产品来说,完备的需求文档就像是一本操作手册。如果没有相关的文档,新接手的人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简直是一个灾难。因为一款产品从发布到成熟,期间经历过各种坑,缺少对应的文档解释,很多功能逻辑都无法理解,可能需要重新趟一次浑水,才能将老产品彻底掌握。这个过程本身是痛苦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有比较完备的参考文档,接手过程就会顺利很多。另外,在遇到产品问题的时候,也能够通过翻阅备份文档,快速定位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需求文档不仅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记录,也是产品维护和优化的有力工具。
三、先画原型的观点
1. 快速验证想法
手绘原型具有趣味性高、成本低、精力消耗少等优势,能够快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内容并进行测试和验证。在头脑风暴或概念测试场景中,手绘原型尤其适用。例如,当团队成员需要勾画用户流的步骤时,或者进行游击式测试时,手绘原型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地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讨论各种方案。
产品经理在早期的构思过程中,需要一个个验证构思概念并选择确认最终方案。此时,手绘原型图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原型设计,快速重复和迭代草稿,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相比之下,数字原型设计工具虽然功能强大,但价格不等,且大多数工具都需要一次性购买或者按期订阅。而手绘原型的基本工具只需要纸和笔,成本极低。
同时,手绘原型的精力消耗少。如果通过数字工具花几个小时设计一个原型,放弃这个原型想法的时候会有些不舍得。但是用手绘原型的方式,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画一个草图,即使放弃也不会觉得可惜。而且,手绘原型图能收到更加忠实有效的批评反馈,因为其草图概念一看就知道只花了很短时间就完成了,相比数字工具做出来的精细设计稿,更能激发人们的真实意见。
2. 有利于团队建设
手绘原型不需要特殊技巧,团队成员都可以参与,容易将原型设计变成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无论团队成员是什么背景,都可以通过手绘原型参与到产品设计过程中。这使得原型设计不再是产品经理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成为了整个团队的活动。
例如,可以在团队头脑风暴会议中使用手绘原型。当大家一起讨论产品的功能和设计时,通过手绘可以快速地将各种想法呈现在纸上,让每个人都能直观地看到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意,还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在概念测试阶段,团队成员可以一起对手绘原型进行评论和改进。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3. 真实而有形
原型作为沟通工具,能帮助数字设计师向用户或客户传达想法。高保真原型接近真实产品,能让用户产生真实反馈,也能帮助客户做出更好的决策并将概念传达给他人。
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比起抽象的信息,我们更容易通过视觉和有形的经验快速处理信息。在这基础上,原型作为一个只需几次点击就能完美地解释一个概念的东西,可以很好地降低产品复杂性。对于客户,高保真原型是开发之前最接近真实产品的演示。原型的直观性不仅能够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轻松地将概念传达给其他人以取得认可。
对于用户,原型使他们能够以最真实的形式体验产品,从而产生真实的反馈,而不是听过想象得到的反馈。如果产品看起来不真实,那么用户的反应就不会真实。对于团队本身,可以使用原型进行说明和调整。尤其适用于行为和过渡。对于设计系统组件,也许有 20 条验收标准,但是原型的链接就能解释了一切。
4. 快速迭代
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制作和测试原型,收集反馈以改进产品。相比仅使用最终产品进行验证,原型制作成本低且风险小。
仅使用最终产品进行方案验证是有风险的。在设计过程的任何阶段制作和测试原型,并收集反馈以改进产品,有助于团队在开发或发布之前快速地重塑产品。产品原型不是在产品设计和测试结束时制作的,而是贯穿始终,需要随时创建和调整原型。仅需在 3 到 4 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从草图到测试原型的过程,当然,这取决于项目的需求和能力。
例如,在产品的定义阶段,可以将低保真原型用作 “概念验证”。通过收集用户和客户的真实反应和反馈,验证产品的假设。一旦团队确定了方向,就可以开始对产品的要求进行修订,进入开发阶段。在开发阶段,原型主要用于测试目的,可以制作得更加详细,团队可以快速测试出不同的选项,并根据测试结果做出更好的决策。在交付阶段,即使开发人员已经开始开发,仍然可以制作原型进行测试,或用来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调整设计。
四、综合分析
1. 实际工作中的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对于先写需求文档还是先画原型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来决定。对于小项目或团队对项目理解较深时,可以灵活选择制作顺序。如果时间紧迫,先画简单原型再逐步完善需求文档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将产品的大致模样呈现出来,让团队成员对产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在后续的完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需求,提高开发效率。
对于大型、复杂的产品,需求文档应尽可能完善。大型项目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众多功能模块,需要明确的需求指导才能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详细的需求文档可以作为项目的蓝图,为开发、设计、测试等各个阶段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先花费时间精心撰写需求文档,梳理清楚产品的功能架构、逻辑流程、业务规则等内容,有助于避免后期出现重大的方向偏差和资源浪费。
2. 同步进行的可能性
两者同步进行也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例如,可以采取 “将 PRD 文档嵌入原型” 的方法,在产品原型旁添加文本注释,说明需求和描述功能点。这样既能发挥原型快速可视化的优势,又能借助需求文档的详细说明,提高沟通和理解的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产品经理可以在绘制原型的同时,逐步完善需求文档的内容。对于原型中的每个页面和功能模块,都可以在旁边添加详细的注释,包括功能描述、业务规则、输入输出要求等。这样,当团队成员查看原型时,能够同时了解到相关的需求信息,减少了单独查阅需求文档的时间成本。
同时,同步进行还可以促进产品经理在设计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和完善。当发现原型中的问题或不足时,可以及时在需求文档中进行调整和补充;而在撰写需求文档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新的设计灵感,进而对原型进行优化。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能够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五、结论
产品经理在决定先写需求文档还是先画原型时,应根据项目的规模、时间要求、团队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产品想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推动产品的成功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一些小型项目或者团队对项目理解较深的情况,产品经理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制作顺序。如果时间紧迫,先画简单原型再逐步完善需求文档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将产品的大致模样呈现出来,让团队成员对产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在后续的完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需求,提高开发效率。
对于大型、复杂的产品,需求文档应尽可能完善。大型项目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众多功能模块,需要明确的需求指导才能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详细的需求文档可以作为项目的蓝图,为开发、设计、测试等各个阶段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先花费时间精心撰写需求文档,梳理清楚产品的功能架构、逻辑流程、业务规则等内容,有助于避免后期出现重大的方向偏差和资源浪费。
两者同步进行也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例如,可以采取 “将 PRD 文档嵌入原型” 的方法,在产品原型旁添加文本注释,说明需求和描述功能点。这样既能发挥原型快速可视化的优势,又能借助需求文档的详细说明,提高沟通和理解的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产品经理可以在绘制原型的同时,逐步完善需求文档的内容。对于原型中的每个页面和功能模块,都可以在旁边添加详细的注释,包括功能描述、业务规则、输入输出要求等。这样,当团队成员查看原型时,能够同时了解到相关的需求信息,减少了单独查阅需求文档的时间成本。
同时,同步进行还可以促进产品经理在设计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和完善。当发现原型中的问题或不足时,可以及时在需求文档中进行调整和补充;而在撰写需求文档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新的设计灵感,进而对原型进行优化。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能够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产品经理在面对先写需求文档还是先画原型的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要以提高产品质量、推动项目顺利进行为目标,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团队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