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常用方法

 

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

定义:对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状况等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和描述,帮助我们初步了解数据的全貌。

内容包括
  • 计算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平均值是所有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是将数据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例如,分析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值可以反映整体水平,中位数能体现中间位置学生的成绩,众数可找出最常见的成绩分数。
  • 测量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方差是每个数据与平均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比如,比较两个班级学生成绩的稳定性,标准差小的班级成绩更集中、更稳定。
  • 绘制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频率分布表统计各区间内数据出现的次数,直方图以图形展示频率分布。以产品质量检测数据为例,通过直方图可以直观看到质量指标在各个区间的分布情况。
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定义: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关联的紧密程度。

常用方法
  • 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适用于衡量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取值范围为[-1, 1]。系数为1表示完全正相关, -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无相关。例如,分析广告投入与产品销量之间的关系,若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则表明两者呈较强的正相关,广告投入增加可能会带来销量上升。
  •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主要用于衡量变量等级(排序)之间的相关性,不要求变量是连续的,也不要求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对于存在非线性关系或非数值型变量(如排序数据)的情况较为适用。比如,分析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排名和产品复购率排名之间的相关性。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定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于预测和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主要类型
  •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假设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一条直线,使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平方和最小。例如,在预测房屋价格时,以房屋面积、房龄、周边配套设施等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房价。
  •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主要用于因变量是分类变量(如0/1变量,表示是/否)的情况。它通过将线性函数的结果映射到概率空间,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预测用户是否会购买某产品(购买为1,不购买为0),以用户的年龄、收入、浏览历史等为自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得到用户购买产品的概率。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定义:将数据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簇(cluster),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常用算法
  • K – means聚类(K – means Clustering):是最常用的聚类方法之一。它预先设定聚类的簇数K,然后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属的簇,之后不断更新聚类中心,直到簇内数据点的分布不再变化。例如,在市场细分中,将消费者按照购买行为、消费金额等特征进行聚类,分成高价值客户、中等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等不同群体,以便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构建一个层次结构的聚类树,有两种方式:凝聚式(从每个数据点作为一个单独的簇开始,逐步合并相似的簇)和分裂式(从所有数据点在一个簇开始,逐步分裂成更小的簇)。它不需要预先指定簇数,但计算复杂度较高。在生物学领域对物种分类等场景比较常用。
分类分析(Classification Analysis)

定义:根据已知类别的训练数据,建立分类模型,对新的数据进行类别预测。

主要方法
  • 决策树(Decision Tree):以树状结构表示分类规则,从根节点开始,根据不同的属性条件进行分支,直到叶节点确定类别。例如,在银行贷款审批中,以申请人的收入、信用记录、负债情况等为决策节点,构建决策树模型,根据申请人的这些特征来判断是否批准贷款。
  •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通过寻找一个最优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数据点分隔开来,并且使间隔最大化。它在处理小样本、高维数据的分类问题上表现出色。例如,在文本分类中,将文章分为体育、娱乐、科技等不同类别,SVM可以根据文章中的词汇特征构建分类模型。
对比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

定义:将两个或多个数据进行对比,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差异、变化或关系。可以是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不同主体、不同场景下的对比。

应用场景示例
  • 时间对比:分析企业季度利润的变化,对比本季度和上季度的利润情况,若利润增长,可进一步分析是因为销售额增加、成本降低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 主体对比:比较不同部门的绩效,如销售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业绩指标对比,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找出优势和不足,以便相互学习和改进。
  • 场景对比:比较产品在不同销售渠道(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情况,分析渠道特点和消费者行为差异,从而优化销售策略。
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

定义:观察数据随时间或其他有序变量的变化趋势,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应用示例
  •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股票价格走势,通过绘制价格曲线,观察长期和短期趋势,结合市场动态和公司财务状况,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向。
  • 业务增长趋势:以电商平台的用户增长为例,观察月活用户数(MAU)的变化趋势,若发现增长放缓,可考虑推出新功能、开展促销活动或优化用户体验来促进增长。
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定义:分析数据的组成结构,了解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把握数据的内在特征。

应用场景示例
  • 成本结构分析:对于企业成本,分析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各部分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如制造业企业,若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当原材料价格波动时,能直观评估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
  • 用户结构分析:在社交平台上,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等结构。例如,发现平台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年龄在18 – 30岁之间的用户占比60%,可根据这个结构特点开发适合年轻用户的功能和内容。
漏斗分析(Funnel Analysis)

定义:用于分析用户在一系列操作流程中的转化情况,从最初的进入到最终的目标完成,每一步都会有用户流失,形状像漏斗。

应用场景示例
  • 电商购物漏斗:用户从浏览商品、加入购物车、结算、支付成功的整个购物流程。例如,有1000人浏览商品,300人加入购物车,200人结算,150人支付成功,通过漏斗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每个环节的转化率,发现从结算到支付成功环节转化率较低,就可以优化支付流程。
  • APP注册漏斗:从用户下载APP、打开APP、注册账号、完成新手引导等步骤的转化率分析。若下载量为10000,打开量为8000,注册量为3000,完成新手引导量为2000,找出转化率低的环节进行优化,以提高用户留存。
留存分析(Retention Analysis)

定义:关注用户在初次使用产品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否继续使用,以及使用的频率等情况,是衡量产品粘性和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方法。

应用场景示例
  • APP留存分析:分析新用户在下载后的第1天、第7天、第30天等时间点的留存率。例如,第1天留存率为30%,第7天留存率为15%,第30天留存率为5%,通过分析留存率的变化,找出用户流失的关键时间点和原因,如功能复杂、推送过多等。
  • 会员留存分析:对于会员制服务,分析会员在续费周期内的留存情况。若发现会员在续费前一个月的流失率较高,可通过提供续费优惠、会员专属福利等方式提高留存率。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